第一章 打開史金納的箱子 老鼠的瘋狂世界
內容摘要:
你也許聽過史金納這名字,識曾相似?或者從未耳聞。據說,史金納曾將女兒養在箱子裡將近兩年,並且訓練她完成各項技能,史金納否定人類的自由意志,透過正增強作用,亦即實質或精神獎賞,可以使人類與動物完成指定的任務,這就是所謂的「操作制約」。
史金納在社會改造方面的成就,令人聯想到德國納粹和法西斯主義,可能成為獨裁者利用的工具。俄裔美國女作家蘭德曾言:「史金納極度厭惡人類的心智與道德,此種意念偏執強烈,終至自取毀滅,到頭來只剩灰燼與若干嗆鼻的煤塊。」如此具爭議性的人物,作者一一從其生平與成就中,慢慢的找出隱藏在抨擊背後的真相。
史金納生於一九零四年,是美國行為學派的先鋒,個性十分謹慎,一九二八年進入哈佛大學心理研究所,不過他最初的志向是成為小說家,之後他讀到威爾斯的文章:「俄國科學家巴夫若夫與美國作家蕭伯納,若只能救一人,他會選擇前者,因為科學比藝術更能拯救世界。」我們不知史金納為何轉為研究增強作用,但當時的世界確實需要拯救,正值一次大戰後的戰間期,越來越多飽受戰爭摧殘的人們身心受創,當時精神分析當道,治療方式是讓病患追憶過往,挖掘陳年瑣事,心理學界由佛洛伊德、美國心理家詹姆斯等人稱霸,皆探討內在精神狀態,史金納最先接觸到的心理學,就等於內省、唯心論的同義詞,但他認為世間萬物不只要用心感覺,更要親手觸碰。俄國科學家巴夫若夫對他影響深遠,其次是創立行為學派的美國心理學家華生,巴夫若夫的發現稱為古典制約,意思是動物的本能反應,例如:眨眼、驚嚇、流口水……,可用人為方式制約,使其伴隨新刺激出現。巴夫若夫的實驗中,搖鈴後再給狗食物吃,反覆多次後,只要一搖鈴,狗就想到食物而流口水,史金納對此極感興趣,不過他想研究的不只如此,而是整個有機體,他便以電線、鐵釘和金屬片,打造出那個有名的箱子,於是實驗就此展開。
巴夫若夫強調先前刺激,即是先出現的鈴聲;史金納則著重事後結果,及事後給予食物,他首先讓老鼠意外踩到控制桿,掉出食物,因為得到獎賞,原先無意間的舉動遂轉變為刻意的行為,史金納進一步實驗,將獎賞移除或改變出現頻率,對老鼠行為有何影響,後來他改採固定比例的獎賞,一開始每次壓桿都有食物,接著必須壓三次桿才有食物,下一次老鼠不需要按一次停一次,而是一口氣連壓三次,增強物出現頻率改變動物的反應方式;如果他停止給老鼠食物,老鼠逐漸不去壓桿,最後就算聽到噴管有東西沙沙作響,也無動於衷;他進而研究不固定的增強,間歇給予食物獎賞的方式,反而讓老鼠像染上毒癮一樣,不斷壓桿,不論能否得到獎賞,他發現獎賞間隔不規則的情境下,消除既有行為需時最久。
史金納還用同樣方法,訓練兔子唌硬幣投入錢筒,教貓咪彈鋼琴,小豬使用吸塵器。美國人向來渴望自主,史金納先否定人類能夠自主,同時賦與自主一詞全新意涵,絕對服從造就出極端自由,理想社會的管理者不該是政治人物,而是宅心仁厚且掌握各種實質與精神獎賞的行為學家。史金納還來不及總結其實驗對社會產生的影響,便於一九九零年因血癌過世。人生走到盡頭時,他是否了解到,死亡是無法學習或克服的?
關在箱子裡的嬰兒──黛博拉,並沒有自殺,根據她姐姐茱莉的說法:「父親就是用錯詞了,每個人聽到控制,就認定他是法西斯分子,他要是改用受環境暗示或刺激,沒有人會有意見,我父親的主張讓人備感威脅,但重要性不容抹滅。」
心得感想與啟發:
首先,我得承認一開始看到這本書,我並不抱任何期待,但當我閱讀第一章的故事時,我發現我像染上毒癮一樣迷上了這本書,這本書的內容亦如其封面,你永遠不知道幸運餅裡藏著什麼籤,而現在我要慢慢的打開史金納的箱子。
先從作者蘿倫‧史雷特講起,他用一種文學性的筆法描繪一個心理實驗,淺顯易懂且饒富趣味,雖然,有關戴博拉(史金納的女兒)的經歷有嚴重的錯誤,讓讀者把史金納誤認為一位冷酷無情的父親和一名極為瘋狂的心理學家,在第一章的結尾,透過茱莉的說詞糾正了過來,可是,還是令我不禁懷疑其真實性,因為蘿倫並沒有親自拜訪過戴博拉本人。此外,蘿倫說道:「操作制約這個不帶任何感情的詞彙,其實反映了人類的雙重角色。我們既是工匠,也是雕塑品;是藝術家,也是藝術品;會有甚麼反應,其實是自己所致。」我認為蘿倫是認同操作制約的,但關於人是否有自由意志,蘿倫和史金納的看法不一致,因為最後一句:會有甚麼反應,其實是「自己」所致。
我一直在思考人是否擁有自由意志,我們所做的決定是受制於環境的影響,還是出於自己的意志而行,我認為人的自由意志會受時代背景、環境、受教育程度、心智的成熟度……而有所強弱之差別,例如:一次大戰後的德國,負債累累且受外國的欺侮,而希特勒的出現,替德國重整經濟、帶領人民抵抗外敵,因為處在這樣的環境背景下,許多人民甘於成為希特勒野心下的棋子,但也有不少反抗的聲浪存在,多半是受過教育的人們或人道主義者。我並不否定人的自由意志,也不否定史金納的理論,史金納的成就在於:他的理論可以幫助治療恐懼症或憂鬱症患者。
史金納的重要發現之一:人對獎賞的反應優於對處罰的反應,獎賞比處罰更有助於建立良好行為,關於這一點,我深有同感,以我和我朋友為例子,父母同樣對我們管教嚴厲,也會在課業學習上有所要求與期望,我的父母是採取給予獎勵的方式,所以我是在鼓勵和督促中成長;朋友的父母是給予責罵,鮮少因為她表現好而獎勵她,反而使她產生反抗的心理,故意表現差或與父母唱反調。任誰都想被獎勵、認同和獲得掌聲,就像有一個實驗,對著一顆完好的蘋果說難聽的話辱罵它,不久後,這顆蘋果就腐爛發臭了。